学校首页|旧站入口|English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学科科研 | 学生园地 | 党团建设 | 合作交流 | 研究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资料下载 | 培训中心 
学院要闻
 通知公告 
 学院要闻 
 动态链接 
 学术动态 
 媒体本院 
 学院成果 
您的位置: 首页>学院要闻>正文
【广西日报】生态与文化同美 文明为山水增辉
2022-12-27  

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2-12-27&code=005&xuhao=4



朱 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赋予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文化作为人的实践产物,是在民众与自然的对话中形成的,不仅深植于它生长的土地,更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现实产物和思想产物的总和,代表了生存智慧。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农业文明时代人类顺从、依附自然;工业文明强调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生态文明则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从人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了人们认知和思想的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背后是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培养理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自觉和文化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实践生产、个体的社会活动,起着引导和规范着社会成员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要发挥文化的导航和纠偏功能,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不走歪路、少走歪路,推进有序发展。

自然生态为文化的产生和延续提供基本的保障。《人类环境宣言》中写道:“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与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同时也存在着矛盾。遍数历朝历代,创造出灿烂文化的,都是生态良好的地区。反之,生态衰则文明衰。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吕氏春秋》中讲:“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告诉我们,大自然保有勃勃生机,民众生活才有充足富源可恃。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告诉我们,要在“道法自然”中维护生态平衡,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寻找限度,不可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性开发。当过度放牧、过度伐木、过度垦荒,让植被锐减、洪水泛滥、河渠淤塞、气候失调、土地沙化……生态就会惨遭破坏。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就会导致文明衰亡。恩格斯曾这样描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什么时候生态被牺牲掉了,人类承载其上的生活和生产也难以为继,文明就会开始衰落。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生态与文化共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人类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并将其置于文明根基的重要地位。人和自然的矛盾,本质上是人和人的矛盾在自然上的折射。自然资源作为劳动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人向自然索取过多,排放过大,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人与人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克服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局面,改变传统的牺牲环境求发展的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改变“以资为本、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绿色生态文化建设。以“山水有约,桂林有戏”为主题的桂林艺术节,上演了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实现了山水与人文交织,文化与生态相融,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功案例和有益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不仅是对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新征程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文化指向。文学作品《桃花源记》反映的正是古人对安定、和平的社会状态的追求,对衣食无忧的民生渴望与期盼。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日益迫切,希望呼吸的空气能更新鲜一点,流淌的河水能更清澈一点,城市的绿地能更多一点。新时代,必须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万象城awcsport官网)


Close Window